CARE 2022云遥感和大气辐射研讨会(线上)
(第三轮通知)
云覆盖约70%的地球表面,深刻影响着全球辐射平衡和气候变化。迄今为止,云的宏、微观物理特性和地表辐射平衡参数的观测和表征仍然具有挑战性。由于云特性时空变化剧烈并与各种天气系统存在复杂的关系,卫星生成的云和辐射平衡参数产品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CARE(Cloud Remote Sensing, Atmospheric Radiation and Renewal Energy Application)是云遥感、大气辐射和再生能源的简称。2018年,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了首届“云遥感、大气辐射与再生能源应用国际研讨会”(CARE 2018),吸引了来自JAXA、ESA、法国里尔大学、日本东海大学、中科院大气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国家气象局等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参与(http://www.slrss.cn/care/cfrc/2018/)。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云物理和大气遥感领域的发展,通过整合已有的研究基础以及近年来新的遥感算法及数据平台的优势,2022年8月CARE遥感产品1.1版本在线发布 (http://www.slrss.cn/care_zh/)。 CARE将以开放的平台并同国内其他团队一起合作,发展更好的遥感产品。
CARE计划(包括学术会议及遥感产品)的发起是为了让更多的学者和青年学子关注云特性和辐射遥感的科学问题,以便更好地增进对天气、气候变化和云-辐射-气候系统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并服务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学术交流及合作,努力推动我国大气遥感和相关领域的发展。
1. 主题与议题
本届在线研讨会主题与议题主要涵盖云遥感、气溶胶、辐射平衡、辐射传输模型、大气环境、新能源应用等大气遥感与大气辐射领域的相关内容,将由国内知名大气遥感、大气物理和相关领域专家和杰出青年学者线上讲座,将通过3天的报告介绍大气遥感与大气辐射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
2. 学术委员会
顾问:
吕达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席:
黄建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
委员(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车慧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洪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良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段民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丁爱军(南京大学,教授)
傅云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龚威(武汉大学,教授)
韩威(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研究员)
韩永(中山大学,教授)
华灯鑫(西安理工大学,教授)
李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刘东(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玉芝(兰州大学,教授)
梁顺林(香港大学,教授)
柳钦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毛节泰(北京大学,教授)
彭怡然(清华大学,副教授)
施建成(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
王开存(北京大学,教授)
翁富忠(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银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张兵(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张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良培(武汉大学,教授)
张鹏(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
张强(清华大学,教授)
赵春生(北京大学,教授)
赵传峰(北京大学,教授)
3. 组织委员会
主席:
胡斯勒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副主席:
车慧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强(清华大学,教授)
赵传峰(北京大学,教授)
丁爱军(南京大学,教授)
秘书长
石崇(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李积明(兰州大学,教授)
4. 报告安排
时间 |
报告题目 |
主讲专家 |
单位 | |||||||||
9 月 2 日 9月2日 9月2日 |
08:30-08:40 |
开幕式:领导致辞 |
遥感科学国重室领导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
08:40-09:00 |
开幕式:CARE背景与展望 |
胡斯勒图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
高端论坛(主持人:胡斯勒图,车慧正) | ||||||||||||
09:00-09:35 |
CARE与干旱气候研究 |
黄建平院士 |
兰州大学 | |||||||||
09:35-10:00 |
青藏高原地区辐射平衡研究与展望 |
施建成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
10:00-11:00 |
合影及茶歇 | |||||||||||
11:00-11:25 |
基于GLASS产品的全球辐射能量分析 |
梁顺林教授 |
香港大学 | |||||||||
11:25-11:50 |
地表热红外辐射方向特性及对上行长波辐射的影响分析 |
柳钦火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
高端论坛(主持人:赵传峰,李积明) | ||||||||||||
14:00-14:25 |
激光雷达融合多源遥感手段的云宏微观参数探测技术 |
华灯鑫教授 |
西安理工大学 | |||||||||
14:25-14:50 |
CMA快速辐射传输模式(ARMS)研发进展 |
翁富忠教授 |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 |||||||||
14:50-15:15 |
云顶和云底高度反演研究进展 |
李俊研究员 |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 |||||||||
15:15-15:40 |
大气吸光性气溶胶吸收增强的机制研究 |
赵春生教授 |
北京大学 | |||||||||
15:40-16:05 |
茶歇 | |||||||||||
16:05-16:30 |
卫星数据同化进展与展望 |
韩威研究员 |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 |||||||||
16:30-16:55 |
浅析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 |
赵传峰教授 |
北京大学 | |||||||||
16:55-17:20 |
含有沙尘的空气层与云及热动力稳定度之间的作用机制 |
韩永教授 |
中山大学 | |||||||||
青年论坛(主持人:李四维,闵敏) | ||||||||||||
19:00-19:20 |
气溶胶光学厚度与消光系数资料同化和预报应用研究 |
臧增亮教授 |
国防科技大学 | |||||||||
19:20-19:40 |
基于高分一号卫星的气溶胶辐射特性分析及其反演应用 |
王中挺研究员 |
生态环境部环境卫星应用中心 | |||||||||
19:40-20:00 |
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对中国东部地区地面污染的影响 |
李婧副教授 |
北京大学 | |||||||||
20:00-20:20 |
大气海洋辐射传输模式研发及其遥感应用 |
石崇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
20:20-20:40 |
空气污染事件生消的气象学机制 |
王晓妍副教授 |
复旦大学 | |||||||||
20:40-21:00 |
云重叠参数和云反照率的卫星反演及模式评估 |
简碧达博士 |
兰州大学 | |||||||||
21:00-21:20 |
基于多源数据的中国东部地区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研究 |
杨以坤博士 |
北京大学 | |||||||||
21:20-21:40 |
基于观测约束的中国地表太阳辐射未来预估 |
贺嫣颐博士 |
清华大学 | |||||||||
9月3日 9月3日 9月3日 |
高端论坛(主持人:张强,刘玉芝) | |||||||||||
09:00-09:25 |
浅对流云与地面太阳辐射 |
陈洪滨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
09:25-09:50 |
CERES观测的青藏高原夏季云辐射收支特征 |
傅云飞教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09:50-10:15 |
云遥感在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检验方面的应用 |
银燕教授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
10:15-10:40 |
茶歇 | |||||||||||
10:40-11:05 |
风云卫星在CARE研究中的作用探讨 |
张鹏研究员 |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 |||||||||
10:05-11:30 |
中国地区卫星地表太阳辐射产品的均一化 |
王开存教授 |
北京大学 | |||||||||
11:30-11:55 |
星载测雨雷达反演降水潜热研究 |
李锐教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高端论坛(主持人:李锐,石崇) | ||||||||||||
14:00-14:25 |
云和气溶胶的主被动光学遥感 |
龚威教授 |
武汉大学 | |||||||||
14:25-14:50 |
中国大气成分近实时反演数据集的开发及应用 |
张强教授 |
清华大学 | |||||||||
14:50-15:15 |
汤加火山灰气溶胶特性及短期辐射影响 |
车慧正研究员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
15:15-15:40 |
茶歇 | |||||||||||
15:40-16:05 |
辐射传输计算中的近似方法 |
段民征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
16:05-16:30 |
气溶胶和云的激光雷达与微波雷达协同遥感研究 |
刘东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
16:30-16:55 |
云滴活化与凝结增长过程的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改进评估 |
彭怡然副教授 |
清华大学 | |||||||||
16:55-17:20 |
青藏高原气溶胶与云物理研究 |
刘玉芝教授 |
兰州大学 | |||||||||
17:20-17:45 |
大气环境卫星遥感面临的问题与趋势 |
陶金花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
青年论坛(主持人:刘超,许健) | ||||||||||||
19:00-19:20 |
基于多任务机器学习的近地表污染物浓度遥感协同反演 |
袁强强教授 |
武汉大学 | |||||||||
19:20-19:40 |
中国光伏发电评估、预报与预估 |
秦军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 | |||||||||
19:40-20:00 |
大气气溶胶组分含量遥感反演及其天气气候影响 |
李雷副研究员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
20:00-20:20 |
基于多角度偏振卫星资料的云廓线反演研究 |
尚华哲助理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
20:20-20:40 |
冰云非垂直均匀性对太赫兹辐射计的影响研究 |
李书磊博士 |
国防科技大学 | |||||||||
20:40-21:00 |
分离气象和排放对中国东部PM2.5长期变化的贡献 |
肖清扬助理研究员 |
清华大学 | |||||||||
21:00-21:20 |
卫星被动微波遥感林火应用 |
符玉云博士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9月4日 9月4日 9月4日 9月4日 9月4日 9月4日 |
大气探测高端论坛(主持人:李婧,毕磊) | |||||||||||
09:00-9:35 |
面向科技发展与重大应用的全大气探测前沿研究与思考 |
吕达仁院士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
9:35-10:00 |
主动遥感探测对流层大气垂直结构 |
毛节泰教授 |
北京大学 | |||||||||
10:00-11:30 |
自由讨论 | |||||||||||
遥感与辐射青年论坛(分组) | ||||||||||||
14:00-17:00 腾讯会号: 517-869-932 |
机理与方法(1); 讨论1:大气散射、辐射与探测 召集人:毕磊,范萌,李婧 | |||||||||||
14:00-14:20 |
双视场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探测云——气溶胶相互作用 |
刘东 |
浙江大学 | |||||||||
14:20-14:30 |
基于多源数据研究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输送过程 |
范学花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
14:30-14:40 |
粒子散射特性的线性化方法与验证 |
孙丙强 |
复旦大学 | |||||||||
14:40-14:50 |
气溶胶散射对CO2卫星探测影响 |
范萌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
14:50-15:00 |
考虑三维形貌的碳烟颗粒光散射行为研究 |
张启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15:00-15:10 |
基于非球形多维谱的含碳气溶胶光学模拟研究 |
吴俣 |
天津大学 | |||||||||
15:10-17:00 |
自由讨论 | |||||||||||
14:00-17:00 腾讯会号: 708-797-060 |
机理与方法(2); 讨论2:大气辐射传输原理与方法 召集人:张峰,刘磊,伊炳祺 | |||||||||||
14:00-14:20 |
垂直方向上云中水汽通量的遥感探测技术 |
狄慧鸽 |
西安理工大学 | |||||||||
14:20-14:30 |
高光谱红外辐射资料在区域模式中的直接同化与应用 |
刘延安 |
华东师范大学 | |||||||||
14:30-14:40 |
不变嵌入迭代T矩阵中的对称性探讨 |
胡帅 |
国防科技大学 | |||||||||
14:40-14:50 |
混合型沙尘气溶胶光学和辐射特性模拟研究 |
张学海 |
河南工业大学 | |||||||||
14:50-15:00 |
黑碳颗粒微物理特性仪器测量误差的数值模拟研究 |
刘佳 |
河北大学 | |||||||||
15:00-15:10 |
黑碳气溶胶微观辐射建模及在气候评估、遥感中的应用 |
罗杰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
15:10-15:20 |
适用于成像仪的快速辐射传输模型 |
李雯雯 |
复旦大学 | |||||||||
15:20-15:30 |
长波辐射传输方案研究及其在气候模式中的应用 |
吴琨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
15:30-15:40 |
森林火灾事件中多源遥感AOD产品的融合 |
韦小丽 |
上海市气象局 | |||||||||
15:40-15:50 |
考虑云微物理特性连续变化的辐射传输参数化方案 |
石怡宁 |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 |||||||||
15:50-16:00 |
基于机器学习的全球温度和海洋温度归因研究 |
肖海霞 |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 |||||||||
16:00-17:00 |
提问和交流讨论 | |||||||||||
14:00-17:20 腾讯会号: 517-833-292 |
云与辐射(1) 讨论3:辐射平衡遥感 召集人:王天星,唐荣林,周晨 | |||||||||||
14:00-14:15 |
云和气溶胶特性及其对全球辐射平衡的影响分析 |
王伦澈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14:15-14:30 |
使用云辐射内核和云属性产品估算地表云辐射效应的均值和距平 |
周晨 |
南京大学 | |||||||||
14:30-14:45 |
全要素长短波下行辐射分量遥感反演与产品研发 |
王天星 |
中山大学 | |||||||||
14:45-15:00 |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全球陆面蒸散发近实时估算 |
黄磊 |
清华大学 | |||||||||
15:00-15:10 |
气溶胶对太阳散射辐射影响国内外进展及初步研究 |
杨莹莹 |
中国矿业大学 | |||||||||
15:10-15:20 |
基于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的农田净辐射与潜热通量估算 |
马宗瀚 |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
15:20-15:40 |
辐射平衡研究面临问题、挑战及趋势集体讨论 | |||||||||||
云与辐射(2) 讨论4:云参数化、模式和云遥感 召集人:陆春松,李积明,李剑东 | ||||||||||||
15:40-15:50 |
基于质量吸收单波段云雷达云水含量反演新方法研究 |
葛觐铭 |
兰州大学 | |||||||||
15:50-16:00 |
气候模式中云日变化模拟的误差与影响 |
陈国兴 |
复旦大学 | |||||||||
16:00-16:10 |
数值模式中降水微物理方案对降水发生时间和频率的影响 |
荆现文 |
湖北师范大学 | |||||||||
16:10-16:20 |
不同类型混合相态云中过冷水质量占比的观测研究 |
杨璟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
16:20-16:30 |
飞机观测的云微物理研究及其在遥感和模式中的应用 |
汪洋 |
兰州大学 | |||||||||
16:30-16:40 |
云滴数浓度卫星反演面临的挑战及其对气溶胶-云相互作用的影响 |
朱延年 |
南京大学 | |||||||||
16:40-16:50 |
微波成像仪云液态水路径反演及应用研究 |
唐飞 |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 |||||||||
|
16:50-17:20 |
自由讨论 | ||||||||||
14:00-17:00 腾讯会号: 472-428-075 |
交叉与应用(1) 讨论5:高寒地区大气观测资料应用 召集人:马伟强,王天河,姬大彬,包山虎 | |||||||||||
14:00-14:15 |
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观测系统介绍 |
谢志鹏 |
青藏高原研究所 | |||||||||
14:15-14:30 |
青藏高原降水观测断面与纳木错降水观测网建设 |
陈莹莹 |
青藏高原研究所 | |||||||||
14:30-14:45 |
全球卫星遥感降水 |
马自强 |
北京大学 | |||||||||
14:45-15:00 |
青藏高原低涡观测试验研究 |
林志强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
15:00-15:15 |
冬季青藏高原极端增温对亚洲污染物聚集的影响机制 |
陈思宇 |
兰州大学 | |||||||||
15:15-15:30 |
中蒙跨境沙尘输送过程观测研究 |
咏梅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
15:15-15:45 |
WRF在青藏高原降雪过程中的模拟研究 |
刘莲 |
青藏高原研究所 | |||||||||
交叉与应用(2) 讨论6:大气环境、大气辐射监测及应用 召集人:耿冠楠,戴铁,余超 | ||||||||||||
|
15:45-16:00 |
国产卫星高光谱载荷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
闫欢欢 |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 ||||||||
16:00-16:15 |
基于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网的我国近地面PM2.5浓度反演 |
桂柯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
16:15-16:30 |
基于空基激光雷达观测的气溶胶四维集合同化研究 |
程越茗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
16:30-16:45 |
大气污染暴露风险的不平等分布:高分辨数据的需求和应用 |
薛涛 |
北京大学 | |||||||||
16:45-17:00 |
TanSat XCO2反演及其精度验证 |
包正义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
|
|
17:00-17:15 |
自由讨论 | |||||||||
5. 报名须知
1)本次研讨会主要针对相关专业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优秀大三大四本科生、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2)本次学术研讨会不收取学员任何费用,不提供任何补助。
3)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参会报名。
6. 会议时间和组织方式
课程时间:2022年9月2日-9月4日
会议形式:线上形式(腾讯会议,在线直播)
线上会议:9月2日至3日论坛和9月4上午论坛的腾讯会议号为292-634-969,9月4日下午分组论坛的腾讯会议号详情见“报告安排”部分。
直播平台:JRS国际遥感学报直播平台,蔻享学术直播平台
B站直播间
链接:http://live.bilibili.com/23678043
视频号
蔻享学术直播间
7.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
8. 协办单位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9. 赞助单位
南京旗云中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南京市江北新区中山科技园科创大道9号A11栋5层
网址:www.ztweather.com
1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尚老师,E-mail: shanghz@aircas.ac.cn
党老师,E-mail: dangyy@aircas.ac.cn
11. 致谢
本次会议得到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国际遥感学报),遥感学报,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 IEEE-GRSS Beijing Chapter,中国科学院空天院青促会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